首页 > 热点专题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理论研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发展乡村产业

  • 发布日期:2022-05-11 09:51
  •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目前,海口市乡村产业发展比较薄弱,但正处于多重战略机会叠加的机遇期,如何抓住机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省第八次党代会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大力实施乡村产业发展行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有序发展共享农庄和主题民宿,不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给海口市构建新型的乡村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

海口的乡村产业相对薄弱但前景广阔

农村地区实现保就业促增收通常有三个办法:一是组织劳务输出;二是政府购买公益岗位;三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从乡村振兴的角度看,依靠组织劳务输出和购买公益岗位,尽管能够起到一定的抑制返贫效果,但毕竟是外生性的,如果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中来,通过乡村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对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就具有内生性。

最近笔者在海口市乡村调研,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产业对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性。从村庄集体经济来看,目前海口市的村集体经济相对比较薄弱。因此,仅仅依靠公共财政的力量防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压力非常大。如何通过培植乡村产业来实现低收入人口可持续的收入增长,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策。

目前,海口市乡村产业发展正处于多重战略机会叠加的机遇期。从国家层面上看,尽管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如今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但中央政府不仅设定了五年过渡期,并且要求在过渡期内“四不摘”,即便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不摘除相关的帮扶政策,来自中央政府的涉农资金和增收政策将延续;从省级层面上,海南省将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确定为主导产业,更加凸显乡村生态价值,同时也为乡村旅游、乡村新业态衍生、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农业、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提供要素支持和市场前景。

海口市乡村产业资源十分丰富:一是具有多元的地貌特征,既有海滨椰林风光,又有火山熔岩地貌,既有缺水的羊山地区,又有丰润的万顷湿地,这正是乡村发展异质性特色产业的良好基础。充分利用这里的多元地貌和生物种群,不仅能够培植出多种农业,更可以结合海南自贸港建设,挖掘出特有农业资源的多功能性;二是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海口的乡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奇特的文化和红色的基因,蕴藏着多元乡村价值。保护、开发、利用这些乡村文化,可以成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源泉;三是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海口的乡村经过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等多轮建设,已实现水通、路通、电通、网通,基础设施条件堪比当年的工业园区,这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乡村产业要实现“三个转变”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层面上的战略机遇,还是区域自身多年累积起来的基础条件,海口市的乡村发展都到了一个向更高层次跃升的临界点,而跃升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产业。根据海口市的实际情况,以乡村产业发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实现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思维转变。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中央密集出台政策号召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就业创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要“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目前,海口市对低收入人口的增收很重视,鼓励支持低收入农户外出务工,并把“零务工”家庭动态清零作为防止低收入农户返贫的关键措施,这对缓解低收入农户眼前的家庭经济压力的确很重要。不过,从长远来看,需要把关注重心转移到扶持乡村产业发展上来,实现乡村发展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从顶层设计上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创新政策扶持方向,鼓励乡村创业。政府的政策扶持应更多向乡村创业倾斜,吸引更多的农民工等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创造就业岗位;创新土地供给制度,缓解乡村创业用地约束。乡村创业最大的障碍是土地供给瓶颈,需要适当改变土地供给的城市偏好。同时,根据中央政策鼓励利用“四荒”资源,及农村建设用地优先满足乡村发展的精神,引导乡村新产业衍生,突破乡村创业的土地制约。鼓励资金技术入乡,营造城乡要素共生环境。在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发展乡村新业态的主导战略下,引入城市的资金、技术,与乡村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形成多种形式的融合共生,缓解乡村产业的要素瓶颈。

二是创新经营组织,实现从“零散经济”向“聚合经济”的方式转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县域基层创新,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积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经过几十年的土地承包经营之后,很多农村地区开始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集体经济。海口市村集体经济的力量十分薄弱,年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空壳村占比较高,但村庄的土地流转率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育不成熟,村庄经济基本处于“零散经济”状态。由于海口土地资源稀缺,家庭户经营的规模相对比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出现大量农民外出打工,而本来稀缺的土地却大面积抛荒的矛盾现象。现在,一些村庄正在尝试组建村集体经济公司,采用“集体公司+企业+农户”的模式改进村庄产业的经营组织,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事实上,在数字化时代,即便不改变农户家庭经营的方式,也有形成聚合经济的可能,那就需要搭建数字平台。如果将各农户家庭经营单位看作是一个模块,政府可以通过数字平台的建设,将分散的农户家庭创造的各种价值模块,整合到一个数字平台当中,一方面通过聚合的模块不断重新组合,衍生出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另一方面,数字平台把众多家庭农户创造的价值模块聚合在一起,形成放射型的网状产业链,解决小农经济面临的专业化分工不足难题,从而形成模块化分工的聚合效应。海南省现在正在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是自由贸易港的主导产业,而这两个产业是最容易也最需要进行模块化整合的。所以,创新经营组织,实现从“分散经济”向“聚合经济”方式转变,既解决了乡村产业发展本身分工不足的局限,又让众多农户家庭成为模块供应商参与到乡村产业发展当中,这是守住防止大规模返贫底线的有效路径。

三是注重技术革新,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的体系转变。海口一年四季阳光充足,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但农民收入水平却不高,甚至瓜果蔬菜的自给率还不到70%。调研发现,造成这种窘况的原因在于技术导入不够,农业生产还处在“望天收”的阶段。改变海口市乡村产业的“传统状态”,需要引进先进的技术。比如,引进设施农业技术,发展智慧农业。现在的设施农业完全可以做到控制温度、湿度,做到精准种养,稳定产量。如果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智慧农业,就可以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状态,提高农产品保供能力;引进冷藏保鲜技术,发展冷链物流。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海口的自然条件需要重视冷链物流发展,减少农产品损耗,这对乡村产业发展极为重要;引进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搭建销售平台。乡村产业发展,要基于农业,依靠农村,惠及农民。然而,基于农业就天然具有产业的分散性,在销售过程中一定会面临一个居高不下的市场信息搜寻成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滞销就成了普遍现象。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在搜寻和传播市场供求信息方面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新冠疫情改变了很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大多数消费者的习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其中“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成为一个重点工作。引进数字技术,搭建销售平台,建设数字乡村、培养数字农民,无疑是海口市乡村产业发展的短板,也是今后需要大力扶持的重点领域。引进产地保护技术,创建区域公共品牌。没有品牌的农产品,很难卖上好价钱。海口有着丰富的特色农产品种类,品质极佳,但许多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因此需要引进产地保护技术,创建区域公共品牌。比如,这里的牛、羊、椰子、槟榔、辣椒、冬瓜等等,品质优良,极具特色,需要一个区域公共品牌来重新塑造其价值,这是未来海口乡村产业发展应该关注的方向。

(作者:庄晋财,海口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来源:海口日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扶贫工作办公室”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