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乡村振兴简报

脱贫攻坚信息180期(2020年第22期)

  • 发布日期:2020-12-31 17:40
  • 来源:

脱贫攻坚信息

2020年第22期

(总第180期)

 海南省扶贫工作办公室                  2020年12月26日

编者按: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后要实现乡村振兴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近国务院扶贫办《扶贫简报》《扶贫信息》刊载了河北、广东、深圳、湖南、重庆、新疆等地好的做法及典型经验,冯飞代省长、刘平治副省长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学习借鉴,现予以集中转发。

甩掉绝对贫困穷帽子  走稳乡村振兴幸福路

   ─河北省张北、怀安两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要求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安排,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机关党组书记、国务院办公厅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肖捷近期带队赴国务院办公厅定点帮扶的河北省张北、怀安两县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国务院机关党组成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办纪检监察组组长刘实参加调研。调研组进村入户走访贫困群众,深入种植养殖基地、光伏运营企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扶贫车间、村党支部等考察,并与两县负责同志、乡村干部、扶贫企业负责人等深入交流,听取意见建议,研究进一步做好国务院办公厅定点扶贫的举措,确保两县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一、积极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两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态势已定、胜利在望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顶得住”。数据显示,张北、怀安上半年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亿元和38.8亿元,同比增长2.3%和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79亿元和4.01亿元,同比增长2.2%和2.1%。两县经济发展稳定转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疫情造成的损失正在加速回补。

二是扶贫产业带动“稳得住”。张北积极培育光伏、传统农牧、全域旅游和生态产业等四大扶贫产业,今年整合涉农资金2.24亿元,实施果蔬大棚、生态种植、奶牛养殖等49个产业项目,在199个贫困村培育368家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种植51万亩,带动1.58万户贫困户增收。怀安通过大力推广新优品种和先进技术,支持龙头企业精深加工,“怀安贡米”“禾林”瓜子、“莜康”藜麦等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已初具规模,受到市场广泛欢迎。截至8月底两县特色农产品累计销售2.59亿元。

三是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保得住”。组织劳务输出就业,张北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作用实现176名贫困劳动力在京就业。怀安帮助538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企业稳岗就业,两县累计为728家企业减免各类收费2742万元,协调金融机构贷款37.86亿元,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750 人。扶贫车间吸纳就业,两县32个扶贫车间已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300多人次,人均月工资1500-3000元。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张北为52个创业主体发放贷款416万元,直接带动120余人实现就业。怀安加快培育创业就业孵化基地,已入驻项目企业54家,吸纳195人就业增收。公益岗位托底就业,张北在366个行政村安排防疫消杀、巡查值守等公益岗位,解决8100余人务工问题。怀安因地制宜设置防火护林、卫生保洁等公益岗位5700余个,带动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务工增收。

四是剩余贫困人口“兜得住”。张北组织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对未脱贫人口全面排查,对其致贫原因、脱贫路径、帮扶措施再论证、再优化,将因病致贫户纳入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对因残致贫户全面落实残疾人救助政策;对缺少劳动力的户通过入股分红、社保兜底等予以保障。怀安对有劳动能力的户,通过安排外出就业、公益岗位或发展特色产业等增加收入;对无劳动能力的户,通过社保兜底、生活补助、民政救助、社会帮扶等措施保障收入。截至6月底,两县1995名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五是防返贫致贫机制“防得住”。两县均建立了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的1141户脱贫不稳定户和869户边缘户建立监测台账,针对不同返贫致贫风险,综合采取发展产业、推动就业、资产收益、社会保障等方式强化跟踪帮扶。目前已为2320人发放救助金1037余万元,群众的安全感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

总的看,两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积累的实力、充盈的力量,是应对疫情等风险挑战、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底气和支撑。截至目前,两县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贫困户就业有渠道、收入有保障、产业扶贫基础较好、资产性收益稳定可持续,当地干部群众对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有信心、有把握。

二、两县近年来脱贫攻坚的探索实践,生动诠释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奋斗密码”

一是压实责任、尽锐出战,建立健全了“一套机制”。两县党委和政府均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坚决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持之以恒向贫困宣战。张北实行县级领导包乡、县直单位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实施经常性的督导检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引导各级干部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聚焦到扶贫工作上来。怀安明确县级领导、乡镇负责人、县直单位负责人、村“两委”干部等6类责任清单,定期举办乡镇党委书记擂台赛,建立重点工作“月清单”制度,推动帮扶力量和资源下沉基层一线,树立“脱贫攻坚凭实干、重实绩、看实效”的鲜明导向。

二是突出精准、因地制宜,探索走出了“一条路子”。在巩固发展扶贫优势产业方面,张北重点培育甜菜、马铃薯、黎麦等特色种植业,壮大肉牛、生猪等特色养殖业,累计带动3万多户贫困户增收;大力实施光伏和风电扶贫工程,装机总规模达到378.54万千瓦,收益分配实现贫困户全覆盖;着力打造中都草原、草原天路、草原音乐节三大旅游名片,旅游产业惠及35个贫困村6800余贫困人口。怀安依托市场优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林果等经济作物种植;依托青贮玉米产区优势,着力培育肉牛、肉驴等特色养殖业;依托区位优势,加强招商引资,引进了沃尔沃汽车发动机、领克整车制造等重点产业项目,有力带动贫困劳动力务工增收。

三是广泛参与、合力攻坚,汇聚形成了“一股力量”。两县干部群众都谈到,脱贫攻坚不是当地干部群众的“孤军奋战”,包括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助力扶贫等各方的“集团冲锋”。国务院机关党组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国办分别自2002年和2005年起定点帮扶河北怀安县和张北县,已经累计选派近40名业务骨干挂职扶贫。特别是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国办始终将定点帮扶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常抓不懈,坚持长短结合助力产业扶贫,坚持脱贫标准筑牢民生之基,坚持党建引领增强攻坚能力。2018年以来,国办为两县累计协调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1.8亿元,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等1.14 万人,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8762万元。北京市西城区、怀柔区着力推动两县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近年来协调投入帮扶资金3.8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63个,积极互派交流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393人,为两县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力量。

四是苦干实干、敢于追梦,成就彰显了“一种精神”。两县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带动、文明创建,推动基层党组织“强身健体”,注重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探索开展建设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爱心超市、孝善养老基金、最美系列评选等活动,用乡土语言、身边事例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走出“观念上的贫困”。调研走访中,我们听到很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脱贫故事,经常看到男女老少齐上阵的战贫景象,真切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感恩之心和火热干劲。

三、实现两县更大发展、百姓更好生活,必须久久为功、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从张北、怀安两县看,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消除绝对贫困后,要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富裕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体现在:一是实现农业全面升级任重道远。两县扶贫产业以特色种养为主,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对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作用相对有限。二是实现农村全面进步任重道远。两县都属于生态涵养区和限制开发地区,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制约和生态环保压力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乡村治理能力还需提升。三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任重道远。两县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趋势仍在加剧,农民思想观念相对封闭、知识技能水平整体较低、自我发展能力尚需加强,孝老爱亲、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等文明乡风仍需继续引导培育。结合调研了解到的情况,立足张北、怀安的工作实践,围绕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出如下建议:

    (一)聚焦产业发展,厚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物质基础。着眼巩固脱贫成果,发展壮大优势扶贫产业。两县要夯实马铃薯、黎麦、小米等特色种植业基础,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加强农产品生产精细化管理和质量监管,做好品牌和市场营销,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继续分配用好光伏发电收益,科学设置公益岗位。着眼推动高质量发展,因地制直培育新兴产业。深入发掘当地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的潜力,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引进培育新能源、大数据、应急等产业项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眼农民持续增收,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继续加大农业投入,稳定农业补贴政策,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收益。注重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布局产业项目,通过给予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扶贫车间等吸纳搬迁户就业和开展技能培训。

(二)加强“双基”建设,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民生保障。围绕产业发展,推进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两县要继续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重点,实现基础设施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围绕生活提升,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将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巩固好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提升成果,有序推进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围绕民生难题,推动公共服务更多下沉。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建强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学质量;加强县医院医疗能力建设,改善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做好慢性病、地方病综合防控,降低因病返贫风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织密农村社会保障网,推进农村养老机构、互助幸福院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能力。

(三)完善乡村治理,激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内生动力。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两县要充分借鉴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经验,继续选派第一书记,选强配优村“两委”班子,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坚持文化育人,繁荣发展优秀乡村文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倡导孝老爱亲、睦邻友好等社会风尚;保护好元中都遗址等文物古迹和碹窑等传统建筑,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群众、淳化乡风的作用。坚持人才兴业,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坚持完善东西部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机制,加强干部人才双向交流,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有计划地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引导支持企业家、退伍军人、技能人才等回乡创业、贡献力量。

(四)健全防贫机制,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风险防范。加强能力建设,强化风险应对。两县要进一步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防范疫情反弹;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优化农业市场供需信息服务,建立农产品滞销预警机制,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提升农户抵御风险能力。完善信息管理,做好返贫监测。适时调整监测标准和范围,对监测户实行动态管理,督促乡村两级定期开展走访摸排,强化部门数据共享和比对分析,及早预警返贫致贫风险。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帮扶措施。安排专项资金,对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特别是对有劳动能力的要做好稳岗就业工作,对因病因残返贫致贫的要及时落实综合保障政策。                    

                    

广东实施在粤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行动

广东省启动实施外省在粤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攻坚行动计划,抓重点、补短板,优服务、强实效,推动就业扶贫政策和帮扶服务落实落地,全力把外省在粤贫困劳动力稳在岗位、稳在企业、稳在当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广东力量。

一、加强数据核查,找准找全对象。以中西部省份核查推送的原始数据为基础,核实汇总在粤务工贫困劳动力名单并进行比对,将无法核实的数据及时反馈中西部省份并报国务院扶贫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同时查找无法核实的原因以备查询。对已核实在粤的,由各市再次进行核查完善,不断提高数据完整性有效性。

二、狠抓政策落实,直接惠企利民。梳理完善就业扶贫政策清单,进一步明确补贴项目、标准、程序和对象范围。对照政策清单,对符合条件的用工企业和贫困劳动力,建立企业和人员清单。落实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加强政策解读和精准推送,主动上门为企业和贫困劳动力送政策送资金及时补齐政策落实短板。

三、强化精准服务,稳岗位保收入。对已核实的贫困劳动力,按照属地原则落实网格式管理并通过电话联系、短信推送、实地走访等方式提供2次以上跟踪服务。对被裁员或处于失业状态的贫困劳动力,及时提供精准服务或技能培训,优先帮助尽快实现就业。对就业确有困难的,落实兜底帮扶。

四、突出宣传引导,政策到厂到人。开展为期2周的集中宣传,各市县通过电视、电台、报刊、公众号等渠道集中宣传稳岗就业政策和帮扶服务内容。通过在人力资源市场以及企业宣传栏、食堂、宿舍等区域张贴宣传海报,通过手机短信“点对点”向辖区内贫困劳动力发送短信指引等立体式宣传。

五、实施“三稳”督导,加快补齐短板。人社、扶贫部门主要负责人带队分赴珠三角和粤东西北重点地市聚焦组织领导、部署推进、政策落实、服务开展、宣传引导等方面深入用工企业和基层机构开展实地督导。各市参照开展县区、街镇实地督查。对督导发现的问题,紧盯整改落实,尽快补齐短板。

六、健全工作机制,压实稳岗责任。建立完善岗位信息储备机制,及时收集岗位信息建立岗位储备库并动态更新。推进完善企业裁员申报机制,提前将拟裁减人员名单与贫困劳动力名单进行比对核查,落实就业帮扶。健全劳动关系与就业服务协同机制,对解除劳动关系的贫困劳动力,同步落实就业服务,帮助尽快转岗就业。

七、完善台账资料,做实基础保障。梳理已出台的政策文件并造册;分类编制政策清单、吸纳贫困劳动力企业清单和贫困劳动力清单;建立完善政策落实台账、服务开展台账、技能培训台账,突出失业贫困劳动力转岗就业帮扶内容,做到结构完整、章目清晰、内容详实、查阅方便。

八、防范化解风险,保障基本生活。对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提早做好预案,确保涉及的贫困劳动力及时得到妥善安置;对失业的贫困劳动力,已参加失业保险的,及时按规定落实失业保险待遇,未参加失业保险的符合条件对象,协调相关部门按规定纳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确保就业空档期的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深圳多措并举促进贫困劳动力在深稳岗就业

2020年以来,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广东省深圳市坚持优先推荐就业、优先保障稳岗、优先培训技能、优先帮助融入深圳,精准开展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服务工作,促进在深86万贫困劳动力稳定脱贫。

一、战疫情、稳岗位,有效降低疫情对贫困劳动力的影响

一是畅通贫困劳动力返岗务工通道。成立6个由市人力资源保障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劳务协作包干组赴贵州、云南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开展劳务对接,建立供需对接、健康互认、专车专列直达服务机制,疏通贫困劳动力返深返岗就业通道,完成48 趟专列、548 辆专车、5 趟飞机接站工作,累计接回包括贫困劳动力在内的务工人员2.57万人。

二是降低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落实援企稳岗各类政策,在落实社保费减免政策中,利用大数据比对实现中小微企业精准划型,提前谋划为大型企业2020年5月社保费实行“预减免”,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保费减免“免审即享”。2-10月累计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392.72亿元,向53.16万户次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58.19亿元,惠及员工1106万人次,涉及贫困劳动力超过20万人。

二、找重点、抓落实,优化健全就业扶贫政策体系

一是首创贫困劳动力社保补贴政策。在2016年湖南、湖北精准扶贫试点中针对贫困劳动力技能偏低、企业需要耗费更多管理成本培养使用的问题,率先探索参照就业困难人员标准,对招用贫困劳动力企业发放社保稳岗补贴。

二是持续加大企业稳岗支持力度。对吸纳全国范围内贫困劳动力且实现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就业补贴,将补贴标准从3000元/人提高至5000元/人。宝安、光明区出台了针对贫困劳动力个人的稳岗就业补贴政策,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每月可申请约500 元补贴。

三是强化就业扶贫政策落实。针对企业不掌握员工贫困劳动力身份、部分贫困劳动力不愿提交证明材料等问题,筛选符合条件企业,主动推送信息。依托国家贫困人口查询系统最大程度精简发放流程,企业“免填单”受理,员工免证明材料。2020年以来,发放企业一次性招用补贴8000余人,涉及金额约4000多万元。

三、强联动、聚合力,高效开展外省在深贫困劳动力精准摸查精准服务

一是精准摸排在深贫困劳动力信息。整合公安、通信、社保、疫情防控等各类资源,统筹运用信息化比对手段核查贫困劳动力在深情况,在短时间内完成首次摸排工作。86万贫困劳动力中明确在深且能精准找到的有47.77万人(正常就业参保26.77万人,无参保有租房21万人)。

二是加强与招用企业服务对接。设立企业服务专员,建立定期联系制度,通过加强用工指导和政策宣介、兑现各项补贴政策等,为招用企业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及时掌握贫困劳动力生活工作动态,引导企业优先稳定和留用贫困劳动力。

三是推行“网格化”就业服务模式。发动全市1.8万网格员队伍,重点聚焦在深有租房但无参保、正常参保后又停保的贫困劳动力,根据贫困劳动力特点设计就业跟踪服务情况问卷,上门逐一摸查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意愿,发放就业服务宣传册,告知就业服务获取路径,有就业培训意愿需求的后续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一对一”开展服务,及时满足贫困劳动力多元化就业需求。

四是促进贫困劳动力融入城市。统筹发动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不定期开展爱心结对、慰问演出、节日联欢、户外拓展、景点参观等送温暖活动,促进贫困劳动力在深稳定就业和融入发展。

四、搭平台、建机制,稳步扩大贫困劳动力来深就业规模

一是加强深圳务工环境宣传推荐。编印针对贫困劳动力来深就业指导手册,制作“深圳欢迎你”城市宣传片,直观展示深圳城市面貌、务工环境、就业准备、权益保障等内容,帮助贫困劳动力打消外出务工顾虑,促进贫困劳动力来深转移就业。

二是建立常态化岗位发布机制。引导市企业适当放宽年龄、教育等限制要求,定向开发适合贫困劳动力岗位信息,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推送、当地招聘屏幕展示等,定期向对口支援地区投放岗位信息,不断拓宽贫困劳动力获知岗位信息渠道。

三是扎实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定期组织企业赴贫困地区开展现场招聘,对接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大力推广网络远程招聘,通过在线职业测评、就业指导、网络面试等方式,帮助贫困劳动力“足不出户”实现就业。2020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活动171场次,发布工作岗位近30万(含向当地投放岗位数)。

五、重培训、求实效,大力开展技能扶贫和智力帮扶

一是支持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力度,贫困劳动力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等证书的,按规定给予1000-7700元不等的培训鉴定补贴和最高不超过500元的生活费补助。2016年至今,累计培训在深贫困劳动力8482人。

二是加强职业技工院校交流合作。市公办技工院校对口帮扶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和百色田东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培训师资、送教上门、跟班学习、共享资源等多种方式,帮助当地职业技工院校科学设置专业,协助开展技能鉴定机构建设及实训管理,不断提升当地职业技能教育水平。近年来,两地院校师资交流互访累计210人次。

三是大力推进智力扶贫。市技工学校面向河池、百色地区定向招收贫困家庭学生到深圳就读,按规定落实生均拨款经费、国家助学金、免学费政策、生活补助、交通补贴。自2016年结对帮扶以来,累计招生1180人,其中河池722人,百色458人,毕业学生基本实现留深就业。

六、保民生、兜底线,突出做好失业贫困劳动力就业服务

一是建立规模性失业风险应对机制。制定防范大规模裁员和失业风险工作预案,成立应对工作专班,按贫困劳动力数量10%比例储备7万个就业岗位,其中1000个为国企、社区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加强就业服务与劳动关系调处衔接,一旦发生企业规模性裁员,按照贫困劳动力实名制清单台账安排专人“一对一”开展就业帮扶,优先保障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

二是做好失业返乡贫困劳动力再就业工作。受疫情影响,返乡回流贫困劳动力数量增加,对于有意再次返深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按区域对口帮扶原则细化分解至各区,由各区逐一对接并开展岗位推荐工作。对暂无外出务工需求的,了解贫困劳动力返乡回流原因开展就业服务。

三是兜牢失业贫困劳动力民生底线。出台失业补助金实施细则,建设失业补助金申领系统,对接广东省全民参保系统等平台,开发异常数据比对协查功能,符合条件的失业贫困劳动力无须提供证明材料即可实现“不见面审批”发放,进一步保障贫困劳动力失业后的基本生活。截至11月4日,共发放包括贫困劳动力在内的17.71万人失业补助金,发放金额5.37亿元。

湖南部署开展“知党恩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

脱贫攻坚主题活动

近日,湖南省印发《“知党恩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脱贫攻坚主题活动实施方案》,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全省开展主题活动,全面总结脱贫攻坚成就,强化感恩奋进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知党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进一步凝聚决胜脱贫攻坚、迈向振兴之路的磅礴力量。

一、盘点脱贫路径,开展争当脱贫攻坚“明白人”活动。由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和结对帮扶干部,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一起进一步算好“四笔账”,引导贫困群众争当脱贫“明白人”。  

一是算好收入账,明白家底。进一步梳理贫困户获得产业就业、扶贫小额信贷等资金扶持情况,算好收入变化账,盘点家庭经济改善情况,让贫困群众明白家底变化。二是算好受益账,明白政策。进一步梳理中央、省、市、县制定出台的各项扶贫特惠政策,及时跟踪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算好政策受益账,让贫困群众明白自身享受政策的具体情况。三是算好标准账,明白脱贫。全面厘清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情况,算清脱贫标准账,让贫困群众明白怎么脱的贫。四是算好帮扶账,明白恩情。与贫困群众细数脱贫攻坚以来各级定点帮扶单位、结对帮扶干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个人等给予的无私帮扶,算好帮扶账,让贫困群众知晓惠从何来。

二、深化脱贫共识,开展脱贫感恩暖心主题恳谈活动。健全领导干部驻村工作制,以村为单位,采取“扶贫夜话”“屋场会”等形式,邀请全体贫困户、边缘户和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老党员、德高望重的老人等共同参与,共同回顾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引发自觉感党恩的共鸣。一是由驻村干部讲清自己为村里、为村民办了哪些事、有什么收获体会。二是由群众讲村里发生了哪些变化、获得了哪些实惠,共同细数这些年来本村产业、就业等带动群众增收的巨大变化,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带来住房条件的巨大变化,道路、饮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巨大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巨大变化,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以及乡风文明、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三是鼓励引导已脱贫群众讲述自己的脱贫经历和奋斗过程,讲述脱贫前后的显著变化,用身边的鲜活事例感染群众、激励群众。四是联村领导干部做好恳谈会组织,宣讲习近平总书记以及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湖南脱贫攻坚的故事,宣讲省、市、县、乡党委和政府抓好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的举措,引导参会人员畅所欲言,并做好感恩奋进主题总结。

三、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脱贫攻坚收官工作“回头看”活动。对照高质量脱贫要求,集中精力查漏补缺,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一是全面排查克服疫情灾情影响的措施是否落实,“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是否动态清零,脱贫攻坚项目管理是否规范,扶贫领域突出问题是否整改落实,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是否到位,扶贫领域风险防控的弦是否绷紧,采取针对性措施,逐一补齐短板弱项。二是坚持敞开大门、接受群众监督,强化干部进村入户走访交流,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依法依规解决合理诉求,耐心疏导群众情绪,有效化解矛盾积怨,全力营造和谐脱贫的氛围。

四、强化示范引领,开展扶贫典型选树宣传活动。全面总结宣传脱贫攻坚标志性、历史性、趋势性工程,组织集中参观《三湘巨变小康圆梦一全省脱贫攻坚大型成就展》,生动展示湖南在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指引下的脱贫攻坚生动实践。注重将总结宣传对象和重心下沉到基层一线,通过现身说法、典型引领,真正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的阳光雨露,认识到自主奋斗的重要性。一是选树“扶贫典型事”。由村“两委”组织梳理脱贫攻坚以来,本村具有标志性和历史意义的扶贫典型事项,如第一次通硬化路、第一次喝上自来水等,记录奋斗历程,展现辉煌成就。二是选树“脱贫示范户”。全面推广“脱贫之星”做法,每个村组织选树1-3名脱贫示范户。三是选树“最美扶贫人”。每个乡镇从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或帮扶联系人中选树5名工作责任心强、实绩突出、帮扶事迹感人的“最美扶贫人”。四是选树“最强基层党组织”。每个乡镇从所辖行政村中选树1-3个脱贫攻坚业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最强基层党组织”。五是选树“最佳帮扶单位”。每个县选树10-20个帮扶力度大、帮扶成效明显、群众满意的“最佳帮扶单位”。

五、展示脱贫新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奋战活动。在2021年新年来临之际,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以“防疫情、奔小康、迎新春”为主题,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解决人畜混居、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等突出问题,引导群众提升环境与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干净、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和庭院环境,喜迎全面小康新年。

六、瞄准接续发展,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活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适时召开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座谈会,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研究。各地加强对脱贫后接续发展的谋划,引导贫困群众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一是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老党员、德高望重的老人等,结合实际因村研究制定“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举措,重点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二是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组织帮扶联系人与贫困户因户研究制定发展产业、稳定就业的持续增收计划,实现从脱贫到致富的转变,依靠自己的勤劳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三是注重谋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由集中突击式帮扶向常态化转变,相应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重庆坚持“四化”同步推进精准扶贫档案工作

近年来,重庆市将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纳入脱贫攻坚整体部署,坚持协同化推进、标准化建档、精准化推动、常态化备查,精准扶贫档案工作成为扶贫工作发现问题、整改问题的有效手段,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助推作用。

一、协同化推进,解决“谁来抓”的问题

一是坚持一把手领导。重庆市扶贫办、档案局成立精准扶贫档案工作领导小组,两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各区县建立扶贫部门和档案部门任组长的工作制,明确专门领导、处(科)室和相关人员。

二是强化一盘棋推进。统筹推进市、区(县)、乡镇、村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建立四级联动的管理体系,层层抓管理、级级促落实。制定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实施意见、检查标准、质量评估方案、专项行动方案等,明确文件材料收集整理范围、标准和要求,形成了统一指挥、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工作格局。

三是组建一班人落实。扶贫部门和档案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工作专班,实行合署办公、共同会商、联合指导。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帮扶牵头单位和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区县、乡镇明确专门部门和人员,做到任务到部门、责任到人头、要求到点位。

二、标准化建挡,解决“怎么建”的问题

一是建立标准化收集机制,确保应收尽收、应归尽归。印发《关于做好全市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重庆市精准扶贫档案工作检查标准》《重庆市精准扶贫档案工作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建立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移交机制,压实各级各类人员收集移交责任。

二是建立标准化审查机制,确保工作精准、资料真实。档案干部和扶贫干部开展联合作业,通过对档案真实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审查,检视脱贫攻坚工作务实性、过程扎实性和结果真实性,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梳理成清单,及时移交相关单位和部门,并限时进行整改和完善。

三是建立标准化整理机制,确保标准规范、符合实际。主动将档案收集整理嵌入脱贫攻坚全过程,把档案整理与工作查考相结合,使档案工作始终服务于脱贫攻坚。

三、精准化推动,解决“怎么抓”的问题

一是开展精准化督导。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5次在市扶贫办和市档案局联合汇报材料、调研报告上作出批示,要求将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纳入脱贫攻坚重要内容抓紧抓实。开展全市精准档案工作专项行动,有效解决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问题。

二是实施精准化推动。围绕精准扶贫档案服务脱贫攻坚要求,启动精准扶贫档案工作质量评估,分区县、部门制定评估标准,组织专家组逐一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详细反馈给各单位各部门并要求限时整改。

三是加强精准化培训。市扶贫办会同市档案局开展全市精准扶贫档案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组建市级专家咨询和业务指导团队,编制《精准扶贫档案知识解答》,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四、常态化备查,解决“怎么用”的问题

一是为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提供档案支撑。2019年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期间,重庆市扶贫办档案室提供资料2842份,占全市各部门(单

位)提供资料总数的74%。

二是为编撰脱贫攻坚大事记和扶贫志等工作提供档案支撑。

依托精准扶贫档案,编制《重庆市志·扶贫工作志》《重庆市脱贫攻坚大事记》等有关文献汇编。石柱县中益乡建立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视察时的档案资料为重点的“两不愁三保障”陈列馆,助推乡村文化旅游快速发展。

三是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查询利用精准扶贫档案创造条件。据统计,2014年以来全市精准扶贫档案提供查阅近10万人次,对外提供档案资料10万余份。

新疆探索建立肺结核病综合防控机制

防止因病返贫致贫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聚焦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扎实推进健康扶贫,探索建立肺结核病综合防控机制。2018年以来,新疆登记治疗15岁及以上肺结核患者14.37万例。截至2020年10月底,已实现应查尽查、应治尽治,治疗覆盖率96.7%。肺结核病报告发病率从2018年的304/10万降至169/10万,降幅达44.39%,超过国家年递降率4.4%的目标。全区无一例肺结核病患者因病返贫致贫。

一、强化协调联动,凝聚工作合力。坚持把肺结核病防治工作作为贯彻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健康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自治区结核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自治区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2019-2022)》《南疆四地州健康扶贫结核病防治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18 -2020)》,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以及职能部门防治责任,发挥国家、自治区级专业机构技术指导作用,争取援疆省市综合支持,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结核病防治工作机制。

二、优化综合施策,提升防治水平。建立完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新型结核病防治体系,落实肺结核患者传染期在县级及以上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集中隔离治疗(初治传染期肺结核患者为期2-3个月),非传染期患者通过痰检转阴出院后,采取由包户干部监督执行“集中服药(城市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患者在村卫生室)+营养早餐(自治区财政按照每人每天3.5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肺结核患者在服药前先吃1个鸡蛋、1袋牛奶、1个馕,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的居家治疗措施,直至肺结核病痊愈。患者从初诊、诊断、确诊、报告到纳入治疗的时间从过去平均2个月缩短至1周。

三、细化保障支持,增强防治能力。加强资源配置和医疗保障,全区共设置治疗点133个、营养早餐点5335个,投入3500多万元采购结核病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设备128台。加强技术帮扶,共派出七批专家220余人次,常态化开展南疆四地州结核病防治技术指导。加强技术培训,及时下发《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2020年版)》,开展肺结核病专项行动培训,覆盖全区14个地(州、市)、96个县(市、区),累计受训3万人次,培训率达98%以上。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等平台,采取播放公益片、专家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各族群众对肺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四、实化政策惠民,减轻群众负担。结合新疆实际,制定结核病患者特殊医疗保障政策,在全国率先实行肺结核患者门诊治疗费用实际报销100%,住院治疗费用实际报销90%。耐多药肺结核治疗费用纳入大病统筹和医疗救助,极大降低了肺结核病患者特别是贫困患者的就医负担。

五、深化技术创新,巩固防治成果。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AI)技术,在阿克苏地区开展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喀什、和田地区肺结核病精准防治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同时积极与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北京胸科医院对接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工作,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国家、自治区、地(市)、县(市)四级医疗联通,构建患者远程诊断治疗、数据信息统一采集、诊疗信息充分共享、精准防治管理的目标。

报:国务院扶贫办,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领导

送:省派定点扶贫单位

发:各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市县扶贫办

责任编辑:叶照华         电话:65368495        邮箱:fpbfgc2020@163.com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扶贫工作办公室”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