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振兴要闻

只要付出真心就会收获感动!

  • 发布日期:2020-01-09 19:57
  • 来源:

  “最近身体感觉怎么样,我看今天气色好多了呦。”在敬老院,白沙黎族自治县委组织部的帮扶责任人符彦正在关心她的帮扶对象王国文,看着王国文的精神面貌一天比一天好,她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符彦正在照顾帮扶对象王国文

  说起符彦和贫困户王国文的故事,总是让人充满了钦佩和感动,符彦作为一个多年来一直奋战在帮扶一线的干部,2016年和2017年已先后顺利帮助了16户贫困户摆脱贫困,在帮扶的道路上可以说是轻车熟路,而当遇到王国文时还是让她费尽了心思,帮扶难度超乎了以往的任何一户。

  翻看符彦的帮扶日志,上面清楚的记录着从20185月起对王国文帮扶工作的点点滴滴,那时的王国文身体虽然没那么好,但还可以照顾自己,能从事最基本的劳动,符彦只需要做好日常的帮扶工作即可。但从20197月开始,王国文的身体出现急剧恶化,身患急性胰腺炎、糖尿病II型、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并同时引起的并发症让他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身体已然这般,但倔强的王国文始终不肯住院就医,仿佛已经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就此病死家中。

  “有一次叔叔的头都溃烂了,但怎么都不肯去医院,彦姐姐自己掏钱叫来了120准备送他去看病,医生过来怎么劝说无效都准备放弃了最后还是彦姐姐慢慢地跟他苦口婆心,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才去的。”王国文的侄子说。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同年8月,王国文生命体征慢慢稳定了下来,但由于并发症,王国文已经属于半瘫状态,无法照料自己。在此期间,符彦来回奔波,为王国文办理了低保证、残疾证和慢性疾病证等证件,为已经完全失去劳动能力的王国文申请救助,让生活多几份保障。

  但王国文家中只有他一人,无人照看,同时也因为常年患病脾气变得暴躁,让平时唯一一个愿意照料他的侄子王建明也感到力不从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一个侄子。王建明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长期的无偿护理及叔叔在病重后怪异性子时常对他发脾气让他不堪重负。

  符彦明显的感觉到了其中的变化,她心里很着急,多次到王建明家中促膝长谈,向王建明说明了王国文的脾气暴躁是跟他患病引起有关,希望可以给他多一些包容和关爱,并从口袋里拿出2000元交到王建明手上,补贴他照料王国文的家用。

  “先拿着吧,王国文最近反复住院,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王建明一向不怎么说话,那一刻,他很诚恳的说了一句“谢谢姐姐”。王建明母亲见状紧紧拉着她的双手,说亲戚都不如你对他好啊,就这样王国文护理的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912月,符彦接到了王建明的电话,电话那头,王建明很急促的说“姐,我爸也生病了,护理叔叔的事情我实在没法抽开身,你能不能想想办法”。是啊!这的确是个事,符彦想,不能拖累王建明一家,又不能耽误王国文的护理。

  于是她向单位领导、民政部门和所在乡镇反应了此事,希望能将王国文送到附近的敬老院,让他可以得到更好的照料。

  “因为王国文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贫困户,需要我们共同的关爱。”符彦说。在她的多次协调和不懈的努力,王国文到方香敬老院的相关手续全部办好。但此时王国文十分抗拒去敬老院,在他心里,去敬老院都是被人遗弃的。

  于是符彦展开了和王国文的心理拉锯战,一次又一次的与王国文谈心,面临着他的无理、暴躁、固执、健忘,符彦需要多大的耐心与极度的毅力,对于王国文这个因病、因残致贫困的人来说,心理更为脆弱,甚至接近崩毁的边缘,处理不好将会适得其反。为此符彦十分注重对王国文心理疏导,多次面对面的交谈,王国文最终被她的真心所感化同意搬去敬老院。那一刻,符彦的眼眶里的眼泪一直在打转,却没有流下来,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是一种经过了不懈努力而得到认可的感悟。

  “这里的护工很好的,我也会经常来看你,你在这里好好养着,有什么事就给我打电话知道吗?”符彦对王国文说。看着王国文得到了更好的照料,生活也有了更多的保障,压在符彦胸口的石头也才慢慢落了下来。而在王国文身上发生的故事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脱贫攻坚的好政策,也深切的体会到了符彦作为帮扶责任人的尽心尽力和诸多不易。

  在20185月以来,符彦除了帮扶王国文之外,同时还是符仁华和王永胜两家的帮扶责任人。而在这两户人家中的符仁华一家也算是“远近闻名”的存在,“搞不定”这三个字也成了驻村干部、乡镇干部和原来的帮扶责任人对他们一家的共同感受,因为他们总是和人反着来,需要盖新房时不想盖,需要拆旧房时就当不愿意拆的“钉子户”,帮扶责任人需要对其进行信息采集时说不到两句话就把帮扶责任人赶走,想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帮扶时甚至理都不理。符仁华一家也成了牙叉镇召傲村里大家想帮却不知道该怎么帮的对象。

  符彦正在给符仁华讲解政策

  就当大家都束手无策时,符彦接过了这块“硬骨头”。“符仁华家里五口人有三个劳动力,但400株橡胶、3亩水稻和少量的雷公笋腌制收入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收入来源,原来家庭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一点,居住的也是40多年前盖的老房子已经破败不堪,再加上家里文化程度都不高、没有技能可以创造更多得收入,特别是性格暴躁不愿与人沟通,不接受我们的帮扶工作,想要让他们摆脱贫困简直是难上加难。”符彦说,让他们接受帮扶、愿意建新房、拆旧房、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发展生产每一步都像是攻城拔寨。

  想要帮助符仁华一家摆脱贫困,在符彦看来首先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入这个“难搞”的家庭,让他们能够接受自己。为此经常到符仁华家之前符彦都自掏腰包提前准备好一些生活用品或者水果,从一点一点的思想工作做起,而且每次都还不能说得太多,以免自己被赶走。通过长久的到访,逐渐把政策宣传深入到他们心中,让他们慢慢地撤下心理防线,接受帮扶从而去改变家庭面貌。

  用符彦的话说,好像这个村里特别难帮扶的贫困户都让她给碰上了,而她却从来没有气馁。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长时间的攻坚,符仁华一家开始慢慢能听进了符彦说的话,也渐渐得有了改变接受了帮扶,开始配合建新房并把老房子拆除,原来一直不怎么务工的儿子符庆夫也开始外出务工有了稳定的工作,家里还加入了果子狸和五里路专业合作社有了不错的产业发展分红,符仁华的爱人住院一年还先后享受了6万多元的医疗报销。让这个贫困的家庭既增加了收入还减小了开支,现在家庭人均收入达到了8100元,彻底摆脱了贫困。

  符彦跟符仁华在新房合影

  “是真的要感谢党、感谢符彦,是他们让我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符仁华说。

  在符彦看来,符仁华一家除了住进新房、家庭收入有所增加,最让她感动的也正是这个原来偏执的家庭开始有了一颗感恩之心,也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这才是他们持续致富增收的源泉。而这个源泉正是从自己手里凿开喷发出希望之水也让她充满了成就感。从原来的抗拒帮扶到现在懂得感恩,固执了几十年的符仁华所发生的变化让大家又喜又惊,而只有符彦知道,这其中她付出了多少。回首望去,符彦觉得自己所付诸的行动都值得的。

  感恩常在,而脱贫路上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帮扶责任人诠释出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才让我们的贫困户得以脱贫,才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扶贫工作办公室”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