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不负总书记嘱托|看今日海南乡村振兴中央全媒体采访行活动④看昌江王下乡“生态产业化”

  • 发布日期:2022-04-29 09:30
  • 来源:

如果GDP有颜色

在海南昌江王下乡

一定是绿色!


4月27日

“不负总书记嘱托”看今日海南乡村振兴

中央全媒体采访行活动

走进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

从“最贫困”到“样板间”

王下乡的蝶变“密码”是什么?

跟随采访团成员的视角解密

↓↓↓

人民网:

绿水青山赋能 探寻昌江王下乡的“生态产业化”之路


“绿色宝库”王下乡。人民网 符武平摄

如果GDP有颜色,在海南昌江王下乡,一定是绿色!

这里地处霸王岭腹地,是昌江黎族自治县最偏远的乡,也曾是海南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如今,这里蜕变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且正在全力打造海南乡村振兴的“样板间”。从“最贫困”到“样板间”,王下乡的蝶变“密码”是什么?我们来一探究竟。


特色民宿错落在田野边上。人民网 符武平摄

忆往昔

守着“金饭碗”讨饭吃

“你们肯定想不到,就在六年前,我们一家七口人还住在茅草屋里。”王下乡浪论村浪悦黎奢民宿工作人员、土生土长的黎族妹子韩小春笑着说。


黎族妹子韩小春在打理民宿。人民网 符武平摄

王下乡面积345平方公里,约占整个昌江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但山多地少的局面,让这里的村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七分。他们种植的水稻只能自给自足,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种在山上的橡胶。

俗话说“靠山吃山”,曾经王下乡的村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吃山”——上山打猎,砍树种山兰稻。然而,这种吃穿用度几乎全仰赖大山供给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当地生态带来的影响很快显现。到2006年,王下乡森林覆盖率仅55%,且村民的脸上依然写着“穷”字。有人形容,虽然守着生态这个“金饭碗”,但村民依旧过着“讨饭吃”的日子。

改变,发生在2007年。当年,王下乡在全省率先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拿到手的“真金白银”,让乡亲们开始丢弃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全民守林、全民护林也渐渐成了一种自觉行动。

2018年底,王下乡获评全国第二批、全省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到2019年底,王下乡实现全乡脱贫,当地森林覆盖率也提高至98%。


特色民宿。人民网 符武平摄

看今朝

家门口的“旅游饭”真香

生态补偿机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它更大的价值,是让大家意识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可转化、可并存、可促进。

王下乡获评全国第二批、全省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消息,让这里的名气大涨,带来的,是慕名而来的游客。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游客来了,没饭吃、没地方住、没东西买、没地方玩儿,只能“看看”。

“有的游客只能跑到我们乡政府找吃的,我们也只能用食堂的饭菜招待他们。”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下乡人大主席郭恒瑞这样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王下乡的青山、绿水、清新空气,以及村庄的历史文化底蕴等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成为乡里乃至县里的共识。就这样,2019年,王下乡将平面规划向立体空间规划全面延伸,打通村与村之间的地域界限,打破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壁垒,将全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进行一体化布局,绘制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立体蓝图”——“黎花里”文旅小镇。

2019年10月,黎花里一期工程项目开工建设,2020年5月1日正式惊艳亮相,整个王下乡“脱胎换骨”——两家以茅草屋为形象设计的高端精品民宿亮相,村容村貌也发生极大的改观。


“茅草屋”特色民宿。人民网 符武平摄

“那个五一长假,王下乡游客‘爆满’了。”郭恒瑞说,看到蜂拥而至的游客,当地村民也纷纷吃上了“旅游饭”。“目前村民开了八家民宿,七家农家乐。”

爱花农家乐就是其中一家。2021年1月,三派村的林爱花叫回了在外打工的厨师儿子,利用政府补贴的一万元和部分设施,开起了农家乐。“现在肯定比以前赚钱多了。”当记者询问农家乐的具体收入,林爱花有些不好意思。

目前,黎花里二期工程已经完工,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龙头企业,以发展壮大林下种植为新兴经济增长点,创造性提出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的1+X合作模式,免费发放10万株草豆蔻幼苗,利用富余的成树林地,做大做强林下经济,超量完成1500亩的种植目标。

现在,村民们的收入手段多了,腰包也越来越鼓。数据显示,王下乡村民们的人均收入,从2019年的8000元上升到2021年的近20000元。家门口的这碗“旅游饭”,真香!


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的林爱花。人民网 符武平摄

望未来

打造海南乡村振兴“样板间”

“说到底,王下乡之所以成功,就是利用绿水青山的优势,把我们良好的生态‘产业化’。”郭恒瑞说。

现如今,林爱花依然记得2021年3月22日,他们家来了一位“贵客”——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当天,沈晓明走进“爱花农家乐”,与她拉家常,询问生意好不好、变化大不大。

在那次调研中,沈晓明强调,要不断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百姓共享生态红利。

王下乡正在做的,正是依托特有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以休闲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

郭恒瑞介绍,当前王下乡正在全力推进黎花里三期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十里画廊观景台、南饶河观光码头、旅游房车营地、流动“黎家书屋”及“两山论”实践文化园等。

“王下乡是纯黎族乡镇,有着丰富的元素可以挖掘,要一任接着一任干,稳步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昌江县委书记陈儒茂说,要坚持复制推广,把在王下乡形成的成熟模式、成功做法,逐步在适宜的地方推广,做好宣传工作,提升王下乡生态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的王下乡,正朝着海南乡村振兴“样板间”的目标阔步前行。

新华社:

海南昌江王下乡:用文旅融合将黎乡故事传遍四方

顺着山路一直前行,穿过云山雾海,绕过一道道急弯,在群山吐翠的相伴下终于来到如诗如画的王下黎乡。

王下乡是一个纯黎族的少数民族乡村,地处昌江县东南角的霸王岭腹地,素有“海南香格里拉”之称。这里位置偏远,曾因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而整体发展落后于其他乡镇。

或许也正是因为位置偏远,这里地广人稀,山明水秀,自然资源颇为丰富。2018年王下乡被评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当地利用此种优势,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将生态优势与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融合,开发绿色产业,走上一条生态产业化的道路。


↑王下乡“黎花里”形象门 (新华社记者 李子越 4月27日摄)

据王下乡人大主席郭恒瑞介绍,2019年,昌江以建设“中国第一黎乡”为目标,根据当地自然特色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启动了“黎花里”文旅小镇建设项目。目前,“诗里画里”三派村、“时光里”洪水村和“酒里歌里”浪论村几个项目均已完成建设。“村民们可以在家门口上班,既不影响做农活,也不耽误照顾家里,他们原来根本没有想到。”郭恒瑞说。

吃上“旅游饭”的黎乡群众也切实感受到“钱包变鼓了”。据了解,此前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仅为四、五千元,如今已经达到两万元左右。收入增加当然值得高兴,但更令人欣慰的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也纷纷回到山里,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

27岁的韩小春曾在海口打工,在餐厅当过服务员。几年前她嫁回家乡,如今在黎花三里·酒里歌里浪论村的“浪悦黎奢”民宿做接待、前台等工作。对比之前在海口的工资,她说回来后的收入更高了。不过,她心中更大的驱动力还是来自对家乡的那份感情,看着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富裕,她说自己真的很高兴。


↑韩小雪在“浪悦黎奢”民宿前台工作。新华社记者 李子越 摄

在政府的积极带动下,曾经的王下乡依托得天独厚的绝美风光和黎族文化等自然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向“中国第一黎乡”的历史性蝶变,正成为“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乡村振兴的样板。

如今,王下乡在现有致富途径的基础之上还在继续拓展新兴经济增长点。除了发展以农事参与和农家体验等项目为主的休闲农业以外,当地还借力“网红大咖”进行多维度宣传营销,同时将保护黎族文化、打造黎族特色文创产品列为工作重点。“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更多人通过我们的文旅项目倾听到我们的故事,这是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郭恒瑞说。

央广网:

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让绿水青山永续发展 让百姓共享生态红利

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地处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腹地,自然环境优越、物产资源丰富、民族特色突出。近年来,王下乡借助生态人文发力,高水平打造“黎花里”项目,发展旅游产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努力打造成为海南乡村振兴“样板”。


王下乡美景 (央广网发 符武平 摄)

王下乡面积345平方公里,约占整个昌江黎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但山多地少的环境,让这里的村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这么点水田让他们种植的水稻只能自给自足,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割种在山上的橡胶去卖。

俗话说“靠山吃山”,王下乡的村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吃山”——上山打猎,砍树种山兰稻。然而,这种吃穿用住几乎全仰赖大山供给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到2006年,王下乡森林覆盖率仅55%,且村民的脸上依然写着“穷”字。穷到什么程度?家住大炎村委会浪论村的韩小春回忆说,当时她们一家7口人还挤住在低矮的茅草屋里,家里经济收入少得可怜,“勉强能喂饱肚子”。

改变,发生在2007年。当年,王下乡在海南省率先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村民们都拿到了相应的补偿款。很快,拿到手的“真金白银”,让村民们开始丢弃传统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全民守林、全民护林也渐渐成了一种自觉行动。


王下乡民宿 (央广网发 符武平 摄)

2018年底,王下乡获评全国第二批、海南省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19年,为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生态经济的优势,实现生态与经济双双“增值”,昌江黎族自治县进行了一次探索实践——以建设“中国第一黎乡”为目标,将平面规划向立体空间规划全面延伸,打通王下乡村与村之间的地域界限,打破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壁垒,将全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进行一体化布局,绘制出了“黎花里”这幅乡村振兴的“立体蓝图”。

得益于“黎花里”项目开展后带来的改变,现如今,韩小春一家搬进了政府帮忙修建的新房,自己就在家门口的民宿里上班,每个月光工资就有3300元。“短短几年时间里,村子从破败不堪逐渐蜕变成如今的美景,每天还能看到各地来的游客,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在民宿工作的韩小春 (央广网记者 林韦玮 摄)

“别看我们现在的环境打造得还行,但在2019年前,游客来王下乡游玩,连个吃饭的饭店都没有。”王下乡人大主席郭恒瑞说,在昌江黎族自治县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截至目前,“黎花里”项目一、二期已经建设完成。以洪水村、三派村、浪论村三个村子为例,项目实施前,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务农和割胶,项目实施后,民宿、农家乐及林下经济种植等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部分村民实现了就地就业,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大学生返乡就业。

“戏台”搭好后,登台唱戏的主角非村民莫属。2021年年初,三派村村民林爱花带着儿子、儿媳在自家办起了农家乐。虽然门外连块像样的招牌都没有,但林爱花在王下乡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将农家乐的就餐环境布置得有模有样,摆上了牛皮凳、黎锦、藤编等黎族特色物件。林爱花说,店里最忙时曾一天接待过17桌客人,这让她顺势而为,卖起了芭蕉、蜂蜜、牛大力等本地特产,真正在家门口吃起了“旅游饭”,成了王下乡小有名气的致富创业带头人。


林爱花正准备去拿食材给顾客做菜(央广网记者 林韦玮 摄)

见有甜头可尝, 这让大伙热情高涨——从开农家乐、办民宿、卖特产、表演歌舞,到在村里的民宿、餐厅、种植基地务工就业……王下乡的村民们以各种形式自发参与到“吃住游购娱”的旅游服务产业链中,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主体力量。村民们的人均收入,也从2019年的8000元上升到了2021年的近20000元。

郭恒瑞介绍,随着“黎花里”项目实现稳定运营,王下乡正稳步推进项目三期工程建设,主要侧重于黎族特色文创产品的开发,以及黎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希望通过我们的打造,让更多的人走进王下乡,了解黎族文化、王下文化,倾听黎族故事、王下故事,在一体化布局下真正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让王下乡的绿水青山永续发展,让百姓共享生态红利。”

中国青年报:

海南王下:昔日偏远贫困 今朝生态造富

距离县城52公里,其中山路26公里,车程2个小时有余,仅靠单车道山路通行,狭窄处不容两车并行。海南昌江大山里的王下乡,坐拥绿水青山,却曾是海南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如今,王下乡从贫困乡跃升为全国第二批、海南省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探索出了一条特色生态产业化脱贫之路。


4月27日,“‘不负总书记嘱托’看今日海南乡村振兴”中央全媒体采访团走进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东南角的王下乡。“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以“生态产业化”为关键词,王下乡积极谋篇布局,打造以有机农产品产业、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非遗乡村文化产业为支柱的乡村产业矩阵。

“我们现在的产业定位就是‘旅游+’。”据王下乡党委副书记郭恒瑞介绍,寄生茶、草豆蔻等林下产业;观光采摘、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产业;加上以黎锦为代表的非遗乡村文化产业,王下乡生态产业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绩,村民人均年收入从4000元增加到2万元左右。

产业振兴带动了村民就业。“想不到就在家门口上班,也不影响农活。”王下乡洪水村的村民纷纷点赞。韩小春是土生土长的王下乡浪论村人,现在在当地浪悦黎奢民宿当前台接待员,月收入达3300元,“能赶得上前几年在海口打工的收入”。在三派村,林爱花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年收入可达十余万,在外务工的几个孩子也返乡帮忙。

海南日报

“黎花”绽放深山里


俯瞰昌江王下乡洪水村黎族船型茅草屋特色民宿。(海南省乡村振兴局供图)

“你瞧,那3间紧挨的船型茅草屋,以前可是我们一大家子的房子!现在都修旧如旧,变成旅游民宿啦!”4月27日,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年过五旬的村民韩志民坐在稻田边的凉亭藤椅上纳凉,在他所指的方向,20多间茅草铺顶、草泥糊墙,形似一艘倒扣的木船状房屋错落有致地矗立于椰树或槟榔树下。环顾四周,青山含黛,仔细聆听,山泉叮咚,此情此景犹如世外桃源。这就是王下乡“黎花里”文旅项目——黎花二里“时光里”特色民宿。

王下乡地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腹地,既有南尧河十里画廊与天然溶洞皇帝洞等自然景观,也不乏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钱铁洞与黎族船型茅草屋村落等人文古迹。奈何,多年来,路偏、人少、产业缺门路,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还未能全部通水、通电,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只能这么守着生态“富矿”过穷日子。

韩志民介绍,洪水村是一个黎族聚居村庄,自打他有童年记忆起,村里的祖祖辈辈就居住在这样的船型茅草屋里,“不防风,难挡雨,虫蛀久了很容易倒塌!”2000年前后,韩志民等大多数村民陆续搬进新建成的水泥房屋,或迁往县城,茅草屋自此冷落。

蝶变,始于2018年。这一年,王下乡获评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昌江顺势而为,摸清王下乡的生态“家底”,并集思广益拓宽“两山”的转化通道。“王下乡作为一个包含生产、生活、生态的复合空间,客观上具备生态旅游、生态研学、度假康养等功能,但这里的青山、绿水、清新空气,以及村庄的历史文化底蕴等宝贵资源几乎一直被闲置着,理应被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系统开发。”昌江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基于这一思路,王下乡以建设“中国第一黎乡”为目标,将全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进行一体化布局,绘制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立体蓝图”——“黎花里”文旅小镇。

可是,海南黎族特色村寨并不少,且国内不乏文旅小镇产业呈疲软之势,荣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一“烫金”生态招牌的王下乡,又该如何扬长避短?

经过多轮智慧火花碰撞,自2019年初,王下乡启动“黎花里”文旅小镇一期项目,以“一步一里一风情,一草一木黎家情”为主线,将该乡三派村、洪水村和浪论村3个分散的村庄串联,同时推进打造“诗里画里”三派村,“歌里酒里”浪论村,“时光里”洪水村,形成立体式、多维度的旅游体——“黎花三里”。

“黎花一里”三派村,在保留村庄原貌的基础上,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建设游客接待中心、休息驿站、农家乐等。“黎花二里”洪水村,拥有海南保存较为完整的黎族船型屋群落,昌江引进文创团队合作,对其中20余间濒临倒塌的茅草屋修旧如旧,并升级成为“时光里”特色主题民宿。而在“黎花三里”浪论村,昌江则引进企业陆续建成山兰酒作坊、黎家生态餐厅、浪悦酒吧、浪悦咖啡驿站和浪论民宿等旅游配套。

文旅产业有没有商机,得由“人气”说了算。据昌江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自2020年5月王下乡“黎花里”建成投用至今,至少已有10万人次的游客陆续涌进王下乡。除企业运营的“时光里”黎族茅草屋特色民宿外,目前,全乡已至少有8户村民将自建房屋升级改造为特色民宿,能同时接待十桌餐饮以上规模的农家乐数量也从最初的零家增至9家。

群山依旧叠翠,山泉畅流不息,王下乡“黎花里”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着每一位客人。

原标题:

昌江王下乡打造“一步一里一风情,一草一木黎家情”文旅产业促乡村振兴

“黎花”绽放深山里

海口日报:

黎家村民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浪论村的浪悦黎奢民宿设计包含黎族特色船型屋元素。


韩小春在浪论村的浪悦黎奢民宿工作。

“之前在海口打工,每月工资2000来块钱,扣除房租和交通费就所剩无几了。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个月工资3300元,不用交房租,也不用和家人分居两地,别提多高兴了!”27日,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大炎村委会浪论村,27岁的韩小春一边带领采访团参观民宿,一边开心地分享自己的故事。

王下乡地处昌江黎族自治县东南角,是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保护的核心区,这里有着原始的黎族文化、淳朴的民风民俗。韩小春工作所在的浪悦黎奢民宿背靠青山,竹林环绕,是海南省第一家黎族野奢度假民宿,客房设计结合特色黎族人文,包含黎族特色船型屋等文化元素,该民宿还曾在海南省第三批“金银宿”级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中荣获“金宿”称号。

“我们这里只有13间客房,经常满房。”韩小春在民宿里承担前台接待、餐厅服务员等工作,每当有客人前来,她总是兴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绍着村子和民宿。“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我生长的这个地方,从破败不堪逐渐蜕变成景色宜人,游客也络绎不绝,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韩小春说。

王下乡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如何将之转化为发展优势,将生态产业化?如何将“绿水青山”的环境优势转化为建设“金山银山”的现实生产力?昌江黎族自治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黎增山介绍,2020年以来,王下乡积极引进企业,借助独特的自然和人文优势,探索打造“黎花里旅文小镇”,大力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产业。“目前,王下乡共有8家特色民宿、9家农家乐,这些民宿和农家乐各具特色,赶上旺季,民宿还会出现满房的现象。”黎增山说。

王下乡人大主席郭恒瑞介绍,截至目前,黎花里项目一、二期已经建设完成,以洪水村、三派村、浪论村三个村子为例,项目实施前,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水稻和橡胶;项目实施后,民宿、农家乐等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部分村民实现了就地就业,还吸引了当地大学生返乡就业。与此同时,芭蕉、蜂蜜等当地特色农产品也相继打开了销路,村民的收入大大提升。

“目前我们正在稳步推进黎花里项目三期建设,主要侧重于黎族特色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以及相关黎族文化的传承人培养,希望有更多人走进王下乡,倾听黎族故事。”郭恒瑞表示。


来源:综合自人民网、新华社、央广网、中国青年报、海南日报、海口日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扶贫工作办公室”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